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正人居,(https://xueqiu.com/3403341122/327511037)
本文很长,是我个人的研究总结,主要从公司发展、业务表现、行业现状、业绩这四个方面来分析,最后给出我的观点。
一、海康的崛起1986年,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江苏青年陈宗年,从华中工学院(现华中科技大学)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52所。
彼时的52所,研究领域涵盖数字音视频、存储技术等军民两用方向。
对于那个年代的毕业生而言,这里是一份令人羡慕的“铁饭碗”,但陈宗年和同所工作的校友胡扬忠很快发现,这份“稳定”的背后,是科研经费的逐年削减与技术成果的束之高阁。
20世纪90年代初,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,科研院所被迫“自力更生”。
1990年,陈宗年、胡扬忠被调入52所下属的自负盈亏公司,任务是“将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”。
他们从最基础的空调控制器做起,与春兰集团合作研发单片机技术,摸索出一条“技术+家电”的生存路径。
然而,这种低附加值的代工业务,始终无法满足两人对技术价值的追求。
转机出现在1998年。
陈宗年开始研发MPEG-4格式的压缩板卡,一种能将模拟视频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核心部件。
然而,缺乏资金和市场化经验的他们,只能将成果锁在实验室的抽屉里。
真正的历史转折点,在2001年悄然降临。
这一年,“9·11事件”震惊世界,全球安防需求井喷。
而且,中国加入WTO,技术市场化的闸门轰然打开。
52所的领导层决定成立一家公司,将压缩板卡技术推向市场。
然而,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,52所仅能出资255万元,剩余的245万元缺口,让陈宗年和胡扬忠一筹莫展。
此时,一位关键人物登场——龚虹嘉。
这位同为华中科大校友的“龚大官人”,早已凭借德生收音机(市占率超70%)和德康通信(后与亚信合并上市)的两次创业实现财务自由。
一次校友聚会上,龚虹嘉被陈、胡二人的技术理想打动,当场拍板:“这245万,我出!”。
2001年11月,海康威视正式成立,52所持股51%,龚虹嘉持股49%,陈宗年任董事长,胡扬忠任总经理,28名技术骨干集体“脱编”创业。
创业之初,海康威视的拳头产品是MPEG-4压缩板卡。
这种仅有手掌大小的硬件,能将监控视频的存储空间压缩至原先的1/10,迅速成为银行、公安等行业的刚需。
2002年,公司营收突破3240万,人均产值超百万。
然而,野蛮生长的市场很快露出獠牙,10余家厂商破解了海康的芯片,盗版板卡泛滥成灾。
市场上每卖出两块海康板卡,就有一块是假货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海康威视选择“以快制胜”。
陈宗年定下铁律:“每季度必须推出一款新品,让盗版商永远慢一步!”
而且公司开启疯狂研发模式,2003年,海康推出基于H.264标准的新一代板卡,性能超越国际同行,一举拿下80%的高端市场份额,营收飙升至1.6亿。
但真正的技术革命,始于2004年。
当行业还沉迷于后端存储设备(DVR)时,海康威视已将目光投向前端摄像机,这一长期被索尼、松下垄断的领域。
陈宗年力排众议:“没有自主摄像机,我们永远只是组装厂!”。
团队耗时4年攻克ISP(图像信号处理)技术,终于在2006年推出首款国产网络摄像机。
产品甫一上市,便以同等性能、半价优势横扫市场,4年内登顶全球监控摄像机销量榜首。
2006年,美国费城采购了海康威视的摄像机,这是中国安防产品首次进入发达国家核心安保体系。
此后,意大利米兰机场、巴西世界杯场馆、印度智慧城市项目……海康的logo出现在150多个国家的监控屏幕上。
2010年,海康威视登陆深交所,募资34亿元,市值突破400亿。
资本的加持,让公司得以在全球设立20余个研发中心,并收购英国公司Pyronix、美国公司FLIR,完成技术本土化布局。
2015年,海康威视超越瑞典安讯士,成为全球安防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。
此时的胡扬忠,依然保持着“IT男”本色,秃顶、布鞋、双肩包,出差时在机场啃煎饼果子的照片一度刷屏网络。
2017年,AI浪潮席卷全球。
海康威视敏锐捕捉到技术拐点,发布“AI Cloud”框架,将边缘计算与云端智能融合。
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海康着手转型,从硬件制造商向智能物联生态的蜕变。
2025年2月18日,海康再次引发行业地震,基于自研“观澜大模型”的文搜NVR/CVR产品面世。
用户只需输入“穿红衣服的女子”或“未戴安全帽的工人”,系统即可秒级检索海量监控画面。
这项技术将安防从被动记录升级为主动预警,彻底重构行业逻辑。
但是任何公司的转型,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海康选择的场景定制化方向,也就是根据每个行业,每家企业不同的需求,定制智能化物联网,这个需求非常碎片化。
碎片化的市场,意味着业务开拓艰难,公司运营成本降不下来,而传统业务又因为经济环境导致回款困难。
所以海康现在可以说处于绝对的低估,但是就像陈宗年在亚布力论坛的演讲中说的:
“企业的初心,是为客户创造价值。只要技术创新的火种不灭,海康永远有机会重生。”
二、业务海康威视的业务目前主要还是安防,不过如果细分的话,应用场景很多。
首先传统业务当然是摄像头,2015年就做到了全球第一,很大一个原因是背景深厚,同行业的大华股份,其实是同一时间起步的,但是规模就要小很多。
后来胡扬忠提出“技术同心圆”战略,也就是“视觉感知是圆心,业务延伸是半径。”
这个战略催生了三大创新方向:
1、萤石网络:智能家居的破局者
2015年,海康成立萤石网络,瞄准家庭安防市场。
首款产品EZVIZ C2C智能摄像头,以“一键互联+云端存储”功能,将安装门槛大大降低。
到2022年科创板上市时,萤石已覆盖智能门锁、智能猫眼、婴儿监护等全场景,全球消费类摄像头市占率达29.9%,年营收47亿元,毛利率稳定在42%以上。
2、海康机器人
2016年,海康机器人独立运营,主攻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。
公司的工业相机搭载自研VM算法平台,检测精度达0.01毫米,应用于富士康iPhone屏幕质检、宁德时代电池焊接检测等高端场景。
2023年,海康机器人营收49.4亿元,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市占率分别达14.02%和19.29%,稳居国内第一,真是工业视觉的隐形冠军。
3、热成像与雷达
2014年,海康推出热成像摄像机,用于森林防火与电力巡检,2016年成立海康微影,将热成像技术拓展至工业测温领域。
2023年,其收购森思泰克进军毫米波雷达,产品应用于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系统,年营收突破27亿元。
这些技术延伸的背后,是海康对自身生态的重构,所以公司宣布全面转型智能物联(AIoT),其战略核心从“硬件销售”转向“数据服务”。
但是转型是有挑战的,目前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
第一个是观澜大模型,2023年,海康发布观澜V4.0大模型,通过时空建模与多模态预训练,将视频分析准确率提升至98.5%。
今年年2月,基于观澜大模型的文搜NVR/CVR产品面世,让安防真正步入智能时代。
第二个是工业数字化,在杭州桐庐智能制造基地,海康部署了800台自研仓储机器人,实现“黑灯工厂”24小时运转。
海康的X光缺陷检测设备用在华为折叠屏手机转轴质检,良率提升12%。
还有毫米波体积成像雷达,帮助海螺水泥实现原料仓库存数字化管理,损耗率下降5%。
这一两年海康的数字化产品,覆盖了制造、钢铁、医药、食品等多个行业,发展速度很快。
第三个当然就是出海,安防因为属于敏感领域,出海一直很艰难。
但是海康凭借出色的技术,还是拿下了多个海外市场,比如鼎鼎有名的沙特NEOM新城,海康的周界防范系统整合热成像、雷达与AI算法,误报率低于0.1%。
虽然海外扩张很艰难,但是在公司的努力之下,2023年,海外营收占比升至32%,主要新兴市场增速很快,而且2024年还在延续。
不过挑战也是有的,首先就要面临AI四小龙的跨界冲击,比如商汤、旷视这些AI企业,正在争夺智能安防市场份额。
海康的应对策略是“软硬一体”——观澜大模型与嵌入式硬件的深度融合,使算法部署成本降低60%,响应速度提升3倍,目前来看海康是稳住了局面的。
然后最大的挑战还是转型这个过渡期,新业务如何扩张,到今天为止,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。
物联网行业需求太分散了,每家企业的生产线都不一样,这也是巨头们不愿意做这个业务的原因,也只有海康和大华有这个基础。
不过这样一来,公司的经营难度会增加,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,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圈,打造出一套底层的核心框架,然后在这套框架上面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,去做相关的应用定制。
只有这样,等积累到一定程度,企业的边际成本才会降下来,业务就会越做越轻松。
不过这个过程,看样子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了。
三、行业安防行业又一次正在经历生态重构,上次还是在2000年,整个市场规模不到500亿美元,而9·11事件彻底改写了行业逻辑。
而现在,来到了第二次行业变革的关键转折点。
传统的安防业务,已经无法支撑相关企业再次增长,所以在深耕监控领域的同时,转型智能安防和智能物联(AIoT)成为了必然选择。
现在的安防行业,已从单一的视频监控,裂变为涵盖感知、传输、分析的庞大生态。
传统安防依赖可见光摄像头,但现在已经延伸至红外、毫米波、X光等全频谱感知。
行业的转变,也意味着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,因为外部环境始终在变化。
但是这个变化的同时,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。
比如我们的智能安防领域,市场规模未来还会继续扩大,到2026年大概突破2000亿,到2029年,估计会突破3000亿。
主要是智慧城市的发展,智能安防在城市、交通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会不断增加,所以市场空间还很广。
至于智能物联的市场就更大了,全球AIoT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,但这个领域的竞争格局一直在变。
比如华为推出“星闪”安防解决方案,再比如商汤发布城市级视觉大模型等等,安防的传统边界被不断打破。
还有豆包发布的视觉大模型VideoWorld,无需语言标注即可理解视频内容。
当然也包括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在内,这些企业都在盯着这个市场,未来想必会有一番激烈的龙争虎斗。
海康威视也在积极的做准备,推出了AI开放平台,允许开发者自定义算法。
还有公司的“观澜大模型”,通过边缘计算压缩算法体积,在同等算力下推理速度提升3倍。
而且海康威视现在采用的是“软硬融合”模式,也就是硬件也在持续研发迭代。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自从被列入清单,然后又被英伟达断供之后,海康就启动了“鲲鹏计划”,联合中芯国际研发14nm ISP芯片,现在自研芯片的占比已经达到35%。
做硬件远比软件辛苦,但是硬件的护城河又远高于软件,这也是安防这个领域很难有新入局者的原因之一。
即便是AIoT行业也同样如此,不管怎么样,首先要让设备“看得见”,然后升级成“看得全”,再然后升级成“看得懂”,最后才可能落地应用。
这一些列过程,必然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,不仅仅只是算法可以解决的,海康威视可以说是走在了行业的前面。
所以下一个十年,这个行业决定胜负的或许是数据闭环的生态能力,也就是谁能将安防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工具,谁就能主导智能物联的终极形态。
这个行业规模足够大,海康威视只是代表之一,众多相关企业都有机会分一杯羹。
四、业绩2023年,全球科技行业笼罩在供应链动荡与经济复苏乏力的阴云中。
海康威视却在这一年上演了一场“V型反转”的财务大戏,全年营收893.4亿元,同比增长7.42%,归属净利润141.08亿元,同比增长9.89%。
然而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%,净利润暴跌21%,很多人说公司陷入至暗时刻。
不过在四季度营收增长20%、净利润飙升32%,可以说强势收官。
到了2024年,因为转型进入关键时刻,业绩再次出现了下滑。
去年营收925亿,同比微增3.5%,归母净利润120亿,同比下降了15%。
2024年的正式年报还没有发布,从以往的业绩来看,PBG业务表现低迷,因为地方上缺钱,不少智慧城市项目延期了。
而且还导致应收款越来越高,地方上的回款周期越来越长。
去年三季报的应收款已经高达413亿,还在逐年增长,这无疑会加大公司的现金压力。
实际上去年的货币资金已经下降到283亿,远低于2023年。
当然公司的债务也一定程度优化了,短期借款下降到9亿,长期借款下降到57亿,为渡过转型期在做准备。
不过业务处于低谷,公司开支却无法降下来。
每年的销售费用都很高,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东西,维护地方上的关系需要不小的开支。
即便业务不好做,该处理的东西依然需要处理,这是G端业务的共性。
另外现在海康在大力布局全球的销售网络,尤其是海外市场,这也加大了销售费用的支出。
管理费用也在逐年提高,之前关于海康威视裁员的消息被炒得很厉害,其实是转型期的必然调整结果。
转型B端并不能缩减管理开支,反而会加大管理难度,因为市场更分散,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更大,前期的效率会很低。
至于研发费用就更不用说了,这是保持竞争力必须要做的,不管经济环境如何,也不管公司面临何种困难,科技企业想要突围,只能是保持技术领先。
比如海康花重金打造的观澜大模型,算法迭代现在越来越快。
所以研发费用可以随着业绩的波动有所调整,但是不可能为了省出利润和大幅度削减研发开支,那样无异于自绝后路。
也正是因为海康威视不断的加大研发力度,新业务才有了比较好的表现。
比如2023年机器人业务营收增长26%,汽车电子业务增速42%,创新业务整体收入占比突破20%,成为关键增长引擎。
到2024年上半年,创新业务收入103亿,再次同比增长26%,而且占总营收的比重提高到25%,很显然进步非常快。
不得不得提一下海康的汽车电子,自从收购森思泰克后,77GHz雷达市场份额跃居国内前三,已经和大部分车企达成合作,比如理想汽的车L8车型,每辆车就搭载了4颗海康的雷达。
还有海康机器人同样表现很好,2023年以近50亿的营收,登顶国内的机器人视觉市场。
不过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,公司基本盘也越来越大,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连续下滑了三年,可能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,就想着拆分部分业务。
萤石网络已经分拆上市,机器人业务也在IPO的路上。
对于分拆上市这个事情,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,我个人的评价依据就一个,该业务的后续发展,是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如果需要就可以分拆。
相反如果该业务已经稳定成熟,就没必要分拆,因为有损原股东权益。
五、总结海康威视现在的挑战其实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迭代,而是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资本效率、全球化野心与风险控制、数据价值与隐私边界之间找到动态平衡。
公司年报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:“我们正在成为OT(运营技术)厂商。”
硬件和软件是基础,产业数字化服务才是公司未来的方向,也就是海康威视正在打造一个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底层平台。
这场转型的成败,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,更将定义中国科技产业在智能时代的全球坐标。
当然,这场进化远未终结,会有很长的一个过渡期。
不过,一旦成功穿越低谷,我们所看到的,很可能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海康威视。
一篇文章难以观全貌,欢迎关注《正人居》,会持续分析优秀的企业。
#雪球星计划# #安防# #物联网# $海康威视(SZ002415)$ @今日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