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譸的小篆写法)
2、詶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 chóu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。给出的解释是:“詶,譸也。从言,州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诅咒。
注意!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这里的注音与字义不配套。这个读音字义应当如下:
(1)用同“酬”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俗用詶为应酬字。”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以为酬对字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《苍颉解诂》詶亦酬字。”用法有三:
其一、用言语或诗文应答。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詶,答也。”《广韵·尤韵》:“詶,以言答之。”陆游《秋晚寓叹》:“旧事同谁说,新诗或自詶。”
(诗文应答)
其二、报偿。唐代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卷七十三引《苍颉解诂》云:“詶,报也。”白居易《卖花》:“贵贱无常价,詶直看花数。”
其三、实现。陆游《岁暮杂感》:“初志略未詶,白发已无那。”
(2)用同“筹”。计算。《隋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取细毫中黍,积次詶定,令之最为详密,长祖冲之尺校半分。”
(算筹)
(二) zhòu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,这个读音其实才是詶作《说文》本义“诅咒”讲时的读音。即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詶,《说文》:职又切,诅也。”所切出的读音。这个读音下,詶同“咒”。唐代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卷三十二引《考声》云:“詶,亦诅也。经文从口作咒,俗字也。”咒是詶的俗字。
(民间的巫蛊咒术道具)
詶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詶的小篆写法)
3、詛(诅)。读 zǔ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诅,詶也。从言,且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求神加祸于人。比如:《诅楚文》。《广韵·御韵》:“诅,咒诅。”《书·无逸》:“民否则厥心违怨,否则厥口诅祝。”孔颖达疏:“诅祝,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,以言告神谓之祝,请神加殃谓之诅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祝兼吉凶,诅则专言凶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老百姓于是就内心怨恨,就口头诅咒了。 简言之,向神明告知叫“祝”;请神明加祸于人叫“诅”。“祝”包含吉凶在内,“诅”则只包含凶。
(《诅楚文》拓本)
《论衡·解除》:“一人祝之,一国诅之,一祝不胜万诅,国亡,不亦宜乎?”一个人祝祷,一个国家的人诅咒,一个人的祝祷抵不过一万人的诅咒,国家灭亡,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?这也是成语“ 祝不胜诅”的出处,祝不胜诅的意义指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。
也指祈祷。明代金幼孜《北征录》:“上命译史读之,乃祈雨之言也,虏语谓之札达,华言云诅风雨,盖虏中有此术也。”
本义之外,“诅”也指盟誓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初,骊姬之乱,诅,无畜群公子,自是晋无公族。”杜预注:“诅,盟誓也。”当初,骊姬作乱的时候,在神前盟誓不收容公子们。杨伯峻先生《春秋左传注》:“古有盟诅之法,盟大而诅小,然皆杀牲歃血,告誓神明,若有违背,神加其祸。……皆先盟而后诅。诅者,使人无敢违也。”
(《春秋左传注·宣公二年》)
《周礼·春官·诅祝》:“掌盟诅。”郑玄注:“盟诅,主于要誓,大事曰盟,小事曰诅。”贾公彦疏:“盟者,盟将来;诅者,诅往过。”
诅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诅的小篆写法)
4、䛆。读 zhòu。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䛆,詶也。从言,由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同“咒”,诅咒。钱坫《说文解字斠(读作“校正”的“校”)诠》:“《释典》‘咒’字即此。”也就是说,咒是䛆的俗字。
䛆的小篆写法如图:
(䛆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442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