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液和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,故有“津血同源”之称。二者都是液态的精微物质,都以营养滋润为其主要功能。在生理上,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《灵枢·邪客》说:“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。”《灵枢·痈疽》说:“中焦出气如雾,上注溪谷而渗孙脉,津液和凋,变化而赤为血。”这说明津液注入脉内化赤为血,同样,血液正常地渗出于脉外,则成为津液。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在病理上,反复或大量的出血,则出现耗血伤津的病证;严重的伤津脱液,也会影响到血液,出现津枯血燥证。在临床上,对出血病人忌用发汗法,对于多汗津亏病人不要用放血疗法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有:“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”的说法,《伤寒论》中有“衄家不可发汗”、“亡血家不可发汗”的告诫。这些都说明血液可以调节津液。
维持阴阳平衡
《近治准绳·幼科·心脏部一·诸失血证》云:“气为阳,血为阴,阳主动,明主静。”《医碥·气》也云:“气无形而血有质。气为阳护卫于外……血为阴主营运于中。”因而血在维持着人体的明阳平衡。如血少则阴虚,阴虚不能制阳则易见热象,同样血盛则易见实象。《素问·调经沦》云:“气血以并,阴阳相倾,气乱于卫,血逆于经,血气离居,一实一虚。血并于明,气并于阳,故为惊狂。”这说明血乱气亦乱,阴阳失衡发为病证。《血证论》说:“气为阳,气盛即为火盛,血为阴,血虚即是水虚。”故血为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。
抵御外邪
《医宗必读·医论图说·古今元气不同论》云:“气血者,人之所赖以生者也,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,病安从来?气血虚损,则诸邪辐辏,百病丛集。”《诸病源候沦·虚劳病诸候·风虚劳候》也说:“血气虚弱,其肤腠虚疏,风邪易侵,或游易皮肤,或沉滞脏腑,随其所感,而众病生焉。”这说明,血液有抗御外邪的能力,因为血可化气,气可卫外。如血盛则气盛,“正气存内,则邪不可干“。如果“气血不和,百部乃变化而生“。
总之,血液对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,正如《景岳全书·血证》中所说:“凡为七窍之灵,为四肢之用,为筋骨之和,为肌肉之丰盛,以至滋脏腑,安神魂,润颜色,充营卫,津液得以通行,二阴得以调畅,凡形质所在,无非血之用也,是以人有此形,惟赖此血,故血衰则形萎,血败则形坏。而百骸表里之属,凡血亏之处,则必随所在,而各生其偏废之病。倘至血脱,则形何以立?气何所归?亡阴亡阳,其危一也。“由此可见,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物质,血液充盛则身体强健,血液不足则身体衰弱,血液异常,则生病症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